让笑容重新绽放

淮安市清河实验小学  王树林

一、案例描述:

童童是六年级的一个男生,个子不高,瘦瘦的,显得比较羸弱。皮肤干净白皙,一双大眼睛显得聪慧有神,看上去很秀气,但就是无法看到同年龄孩子脸上绽放的笑容,显出一种与年龄不相称的忧郁。这样一个看上去可爱的小男孩,却让老师头痛无比:逃课、逃学、不做作业;所有能逃的活动都逃,比如做操,比如大课间活动等;在家里父母的话不听,妈妈说什么都不听,还和妈妈对着吵;老师家访,请他去上学,拽着他上学校,他还赖着不走;即使一时说通,到了学校依然不按时做作业,不断反复;老师无奈之下与他交流,让他进行心理辅导。

经过与其多次个别谈话聊天,并与其母亲进行交流,了解到孩子形成以上问题的原因:因为在幼年时期母亲和孩子隔离,亲子关系没有很好建立,孩子心理上不承认母亲的地位,同时也因为缺少父母的关爱(父亲虽然和孩子在一起,但忙于工作,很少关心孩子),导致内心孤独,因而感觉学习生活都是无意义的,形成破罐子破摔的心理,才不理老师和家长的教导。针对这样的现状,我和同事制定了相应的疏导计划,有目的的进行定期交流,与其商定行为约束规则。通过一个学期的干预,童童能够正常上学,比较按时地完成老师的作业,并能够参加集体活动,最重要的是,每次看到他,能看到他脸上露出了开心的笑容。这让我们感到欣慰,也让她母亲无比感激。

二、案例分析

我们常常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表面上看童童的问题是:不听话、调皮、逃学等等,而实际上这一切的根源都是因为他缺失的父母之爱!一个没有感受到爱的孩子,他的内心是孤独的,是缺乏安全感的,因而在集体中也很难找到归属感,这才导致他对上课、作业、集体活动等等都不感兴趣。

此次个案辅导中成功之处在于:

1.个别交流,了解情况

我们首先和这个孩子进行个别交流,当然这选择了恰当的时间以及安静、安全的环境中进行的。当他走进我们的心理小屋,尽管没有其他人在场,他也显得很紧张,我用微笑以及舒缓的音乐帮助他安静下来。然后从生活中一些小事聊起,让他慢慢消除紧张心理。熟悉了之后,我才慢慢切入正题,询问一些有关学校学习的情况。这时候他已能比较自由的交流,告诉我不喜欢上课,是因为老师上课没有意思;不喜欢作业,是因为作业很烦人;不喜欢参加集体活动因为喜欢一个人自由……似乎每一件事都有自己的理由。我笑着询问起他家庭的情况,知道他和母亲一起生活,母亲为了照顾他放弃了工作。然而他一点也没觉得母亲为他付出什么,相反觉得母亲非常烦人,经常唠叨他。我提出初步的建议:试着在课堂用心听听,说不定能发现老师讲的也很有趣呢;作业虽然比较烦,但是当我们努力完成之后可能也有成就感;集体活动中需要我们每一个人,你是集体一份子,出一点力好不好呢?我商量的语气,他不好意思拒绝,也就勉强答应了。当然也没指望一、两次的交流能起多大作用,只是为后续交流作铺垫。

2.亲子交流,内情分析

    之后我请他的母亲来进行交流。进行了单独以及亲子共同进行的辅导。了解到:孩子生下来就离开父母,由祖父母抚养,而父母都在外打工;孩子4岁时,到了父亲身边,有老人继续照顾,7岁时妈妈回到孩子身边,父亲外出打工。母亲感到孩子一直不听她的话,时好时坏的上到六年级,现在成了老师和同学眼中最调皮的孩子。母亲在描述孩子不听话时泪流满面,看出来为孩子操碎了心。此时我知道孩子所有表现背后真正的原因:因为童年时期缺失的爱使他无法接受母亲,也无法接受母亲现在给予的爱,内心的孤独让他不能融入环境、融入集体,所以才会出现案例中描述的那些现象。当然这些都是潜意识的,孩子自己并不明白自己的行为的原因。我和其母亲共同分析原因之后,母亲后悔莫及,积极寻求解决的方法。通过问题引导,母亲明白了自己该如何做,缺失的爱只有用爱来弥补,这不是一朝一夕可以改变的,母亲为了孩子也有耐心和决心,毕竟母爱的力量是伟大的。

3.行为约束,共同提高

    当我再次与孩子进行交流时,能感受到他脸上忧郁的神情已淡了很多,开始露出些甜甜的笑容,非常高兴的在课余时间走进心理小屋。我与他交流之后继续引导他对自己的行为进行约束,约束的结果由他自己记录并在下次交流(咨询辅导)时告诉我,他很乐意,当成一个游戏来进行,这种行为训练效果还是非常不错的,慢慢使他养成了习惯。

4.后续跟进,巩固拓展

    在将近半个学期的交流疏导之后,孩子和妈妈的关系改善很多,也能够跟班学习,最重要的是,他能够像其他孩子一样,开心地活动,快乐地笑,身体也更健康起来,看着孩子脸上灿烂的笑容,无论是妈妈还是老师都感到无比欣慰。当然这种情况是否能够持久还有待于后期的观察,但老师和家长以及我自己在这当中都学到很多,我们也都会继续不断关注他,努力巩固前期努力的成果。

不足之处:

我们的疏导还是以说服交流比较多,个体领悟有点少;行为约束比较多,活动开展比较少;在家庭亲子交流时,环境设置还欠妥当等,这些都有待于不断努力提高。

三、指导建议

以上案例中出现的并非个别现象,只是情况有所不同而已。现在留守儿童比较多,很多孩子都会或多或少出现这些问题:孤独、缺乏安全感、从而显得内向、不合群,学习注意力不集中,成绩下降,甚至出现一些不良行为等等。针对这些问题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解决。

1.爱心呵护 滋润心灵

这类孩子因为缺乏家庭的温暖,导致内心孤独,他们渴望与人交流,又不知道如何与人交流,从而出现一些行为偏差,显得与众不同,有的甚至成为老师和小朋友眼中的“坏”孩子。我觉得我们应该给予这些孩子更特别的爱,有首歌叫《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正适用于这类孩子,他们行为特别,就需要更多更特别的爱。老师和家长不能只看表面现象而嫌弃他们,用爱心呵护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父母应该力争亲自照顾自己的孩子,即使做不到,也应该让其他临时监护人给予孩子更多的关爱。班主任和辅导员也要给这些孩子更多的照顾,多关心他们的需要,在物质和心理上给予足够的帮助,时时刻刻让孩子感受到父母、老师是爱他(她)的,他(她)是被重视,被需要的,拥有爱的孩子才会发自内心的快乐,才能拥有安全感,才不会因为恐惧、焦虑、害怕而排斥他人,排斥集体,才能健康健全成长发展。

2.融入集体 感受温暖

    这类孩子常常更加羞涩、内向、自卑,因此作为老师的我们应努力创设各种条件,让他(她)融入集体,成为集体中一份子,这样他们才有归属感,感受到集体的力量集体的温暖。比如在班级布置时,让他们完成一个简单的手工,进行展示;在集体活动中给他们分配力所能及的任务,一旦完成就大力表扬、点赞;教师还应积极拓展集体活动,比如拔河比赛,套圈比赛等,这些都要依靠集体的力量共同完成。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中慢慢感受到集体的力量与温暖,形成归属感,从而也乐于为集体为他人服务。

3.体验成功 树立信心

    一个人只有自信自强才能够真正立于不败之地。对于这类孩子来说最重要的莫过于树立他们的自信心。自信一方面需要激励,一方面需要体验成功。因此老师和家长应不断给予他们正面的强化,让他们了解自己的优势、能力,知道自己通过努力一定可以完成很多工作;同时也应有机会让他们表现自己,以体验到真正的成功,树立信心。比如孩子一次认真的作业,一次努力的劳动,一份小小的贺卡,都可以成为他们获得成功体验的契机。曾经有一个“调皮”的男孩,因为学习不如双胞胎的姐姐,总是更故意的捣乱以引起大人的注意。我了解到问题的症结后,在一次晚会中安排他做班级布置的总设计。原来这正是他喜欢的工作,他带领同学很快布置好教室,而且又写又画,还加上很多创造性的元素,得到大家一致的好评。从那以后他一直都很积极,老师布置的任何工作他都配合完成,再也看不到任性调皮的影子了!

4.拥有阳光 促进成长

   人们常说:面向阳光,才看不到阴影。一个人只有内心阳光,才能开朗大方、积极向上。那么怎样让这类孩子也能拥有阳光的内心呢?那就要靠我们老师和家长的积极引导,在任何时候,引导孩子看到事情积极的一面。当我们失败时,懂得失败可以让我们吸取教训,下次可以更接近成功;当我们成功时,懂得成功让我们快乐,同时也激励我们更上层楼;引导孩子正确面对学习生活中竞争与压力。要让孩子拥有阳光心态,也要让他们正确认识挫折与困境,在适当的挫折教育中培养坚强的意志,打造强大的内心世界。比如考试出现问题,我们就应引导孩子正确归因,寻找努力的方向,知道一次失败算不了什么,跌倒站起来重新开始,才是真正的英雄。当我们多次进行这样的引导,促进孩子形成正向思维,努力促进孩子们健康发展。

总之,针对这类儿童出现的问题,我们应该根据实际情况采取措施,适时适当进行干预引导,通过我们的努力,让每一个孩子脸上重新绽放灿烂的笑容!

四、延伸性资料:

与本案例有关的延伸性资料包括:1.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即孩子的安全感、爱与尊重的需要没有被满足导致出现一系列问题;2.亲子关系问题:因在幼儿时期与父母的分离,亲子关系建立不良,孩子内心的孤独感始终没有消除,以至于无法和母亲建立起亲密的亲子关系。无论是父母,还是孩子内心都是不安的,是处于焦虑状态的;3. 人际交往问题:因为孩子没有从父母家人处学习如何与人相处,如何接纳他人,也就无法和他人友好相处,所以会比较冷漠地面对同学、面对老师、面对外界的一切,导致他经常游离于集体之外,无心参加集体的任何活动;4.学习适应性问题,这类孩子智力一般没有什么问题,只是学习发展中的适应不良表现,因为心理的一些原因导致注意力无法集中,或不良行为直接影响到学习成绩;5.“行为契约”合理运用:与孩子约定某些行为,进行记录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