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子仇深

江苏省盱眙中学 陈立芹

郑重提醒:

案例中的名字均为化名,信息资料做了技术处理,读者请勿对号入座。

一、案例描述

魏某,男,24岁,大四学生,家中独子,经济状况一般,家庭结构健全,但是家庭关系紧张,父子关系表现更加明显。魏某在大学期间成绩不理想,曾多次挂科。大学期间想谈恋爱但因人际关系欠佳始终未能如愿。临近毕业,工作没有着落,内心压力比较大。家庭、人际关系,自己把造成目前困境的原因归结到父亲身上,想知道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

二、案例分析

来访者首先描述了自己与父亲糟糕的关系,像是陌生人,更像是仇人,夜深人静的时候甚至怀疑自己不是父亲的亲生儿子。来访者自上初中就产生了这种想法。最近缘于元旦放假回家之后的一次争吵,来访者更加加深了这种怀疑。来访者回忆当时情境,父亲从外面回来一进门,来访者对父亲嘘寒问暖,但是父亲并不领情,换来的是父亲的破口大骂。在母亲的及时调停下才化解了这一场口角。来访者还回忆起小时候父亲对自己的种种不好,有件事令他记忆特别深刻。当时家中的手表不见了,父亲怀疑是他偷走了,但来访者坚称自己没有偷,父亲为此事对他说了很多难听的话。后来手表在无意中被找到,但父亲并没有因为事实的澄清而向儿子道歉。从此以后,怀疑不是亲生的父亲想法特别牢固。来访者把多年的委屈以及在外受到的挫折全部归结到父亲身上,有时候甚至产生把父亲杀死的念头。

三、指导建议

在第一次了解来访者的情况之后,咨询师建议来访者家人一起前来接受咨询。在第二次咨询的时候,来访者的父母如约来临。为了验证来访者上次陈述的内容,咨询师请他的母亲对父子关系做了描述。母亲表示父子关系的确糟糕,但她反映的更多的是父亲的歉意和愧疚。父亲知道自己的孩子有这种想法之后也深感震惊,显得特别痛心。母亲还提起父亲曾写信给儿子以表歉意,母亲还特意拿出封信。信中部分内容如下:“我的脾气过于暴躁,又没有多少文化,在教育你的时候显得简单粗暴,有时不讲方式、方法,令你不好接受,你妈妈也经常批评我。这是事实,我向你表示深深的歉意。在这方面,我相信自己会逐渐克服,我也恳请希望你能相信自己的父母,你是我们唯一的孩子,难道我所做的一切不是为了我们这个家,不是为了你的前途吗?”

母亲展示信中内容后,来访者仍觉得父亲在掩饰某种东西,他仍不相信信中所陈述的内容。这种念头依旧没有打消、怨恨依旧没有消除。这种澄清和解释好像是以卵击石。

咨询师引导他谈谈目前的学习、人际关系等方面的状况。来访者自称工作不顺利,人际关系不良,谈对象也不成。他把这一切都归结于父亲给他留下的恶劣影响,这个阴影挥之不去。

此时,我们可以看到来访者心中想法的特点:一是主观性特别强;二是持续时间特别长;三是想法很顽固,几乎达到精神病病性偏执特征的程度。为了引导来访者转变这个观念,咨询师问他在自己的要求被父亲拒绝而产生不是亲生父亲的想法之后,有没有立即转念一想这个想法不应该有,而是应该有一种自我批评或自我批判的意识。咨询师知道,任何一个常人当碰到一些负面的想法时,都会下意识地用超我调节自己。但是在来访者身上,我们并没有看到。

为了让他建立这种意识,咨询师利用意象对话治疗技术请他回忆父亲曾经对他的好。来访者回忆,小时候自己经常生病,母亲工作忙,父亲曾不止一次带他去医院,也没有表现任何责怪的态度。同时,咨询师巧妙利用技术,让来访者回忆起温馨的父子场景。随后母亲不失时机地展示了他小时候父亲为他拍的照片,每张照片背后都有拍摄日期和地点以及来访者当时的年龄。母亲还展示了父亲当时为他买的随身听,而这种随身听在80年代对一个普通家庭来说是很昂贵的。看到这些东西,咨询师也很感动,这一切足以表明父亲对他的用心良苦。

通过咨询师的技术处理、以及来访者的领悟和母亲的帮助,来访者开始意识到自己的执拗,逐渐认识到自己的问题所在。

针对来访者目前学习、人际关系状况,咨询师建议他应该发展起一种责任能力,自己的事情应该独立面对。一个大男子汉不能把自己的发展、成长不顺归结到近60岁的父亲身上。当时咨询师还给他讲述了一些在童年遭受挫折但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仍取得很多成就的案例事迹。同时咨询师还建议他多想一想父亲对他的好,想一想父亲为了把他抚养成人所吃过的苦。

通过层层引导,来访者意识到自己的错误,没有按照正常思维去考虑问题时,没有往好的、积极方面去想。咨询师通过握手的方式祝贺他已经松动了这个想法,并尝试用一种积极的想法去看待父子关系。

此时,咨询师让在门外等候多时的父亲进入咨询室,父亲一进咨询室的门父子二人便相拥而泣,父子常年的积怨也在这场拥抱中化解……。

四、资源拓展

咨询撬动(请注意是撬动而不是触动)了来访者的心灵,让父子多年的积怨得以化解,关键点有以下几个:

一是来访者父母的全力配合。母亲首先澄清了来访者的片面之词。在咨询一开始,当咨询师听完来访者的陈述之后也产生了一种先入为主的错误观点,即认为他那种偏执顽固的想法是一种精神病性问题,已经超出了咨询的范围。再次,母亲有备而来,在信、照片、随身听等“铁证”面前,来访者意识到自己的错误观点。咨询能取得较为理想的效果,军功章里也有母亲的一半。

二是来访者本人具有较快的反省能力和领悟能力。在本次咨询中,咨询师的点拨触动了来访者的心灵。在外界看来,一个人前来咨询,咨询效果的好坏往往取决于咨询师。而事实上,咨询效果不仅受到咨询师的影响,更加取决于来访者的配合程度。即使一个具有丰富理论、掌握多种咨询方法的咨询师如果遇到一个文化程度低、认知领悟能力低、配合不是很密切的来访者,再高明的咨询师也是无济于事的。所以,与其说咨询师决定咨询效果的好坏,倒不如说咨访关系匹配程度影响了咨询效果。

三是巧妙合理的安排。在第二次的咨询中,咨询师有意安排来访者的父亲离开咨询现场,目的是让来访者能够畅所欲言,使来访者不会因为父亲的在场导致父子关系剑拔弩张而使来访者不敢表达对父亲的真实想法。但是在咨询快结束时,父亲的及时出现让来访者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歉意,同时自发的拥抱消融了来访者尘封已久的心灵。

四是咨询师自身的素质。在本次咨询中,因为来访者父母离学校比较远,但二老不远万里,千里迢迢赶到咨询室。因此,除了第一次咨询的时间是按照标准化的要求进行的,后续的咨询时间都比较长。这对咨询师的身体要求是一个极大的考验。因此在咨询结束后,咨询师赶到身心疲劳,但这种疲惫感很快就被咨询成功所带来的喜悦而冲走,咨询也极大地鼓舞了咨询师本人。再次,本次咨询对咨询师所掌握的方法也是一种检验,咨询师先后利用精神分析、理性情绪疗法、意象对话技术、家庭疗法等方法。这充分说明咨询效果有时并不是靠某种单一的方法就有效,而是在咨询时可能更多利用整合的方法才能达到较为理想的效果。与此同时,这也从侧面提醒咨询师本人平时需要多注意学习思考,掌握更多的咨询方法,提高咨询能力,以便更好的帮助来访者。第三,咨询师本人在亲子关系方面拥有一个健康的心态。试想,如果一个咨询师在亲子关系中有创伤或是“未完成”的情结,那么咨询效果很可能大打折扣,或许咨询也可能因为咨询师单方面的原因出现咨访关系不匹配而致使咨询中断。因此,如果咨询师一个没有健康的心态、完善的人格咨询则很难起到作用。咨询工作看似简单,实则犹如登巴山蜀道:难于上青天。

五、咨询小百科

1、超我(Superego):该词来自精神分析大师弗洛伊德“三部人格结构”学说。弗洛伊德在无意识概念的基础上提出了该学说,学说由“伊底(Id)”、“自我(Ego)”、“超我(Superego)”三个部分组成。伊底即本我,它是人格中与生俱来的最原始的潜意识结构部分,是人格形成的基础。伊底由先天的本能、基本欲望组成,如饥、渴、性等,其中以性本能为主。弗洛伊德把它形容为“巨大的深渊,一口充满沸腾刺激的大锅”。伊底纯粹依照快乐原则追求本能能量的释放和紧张的解除。自我是从伊底中分化出来的,是有意识的结构部分。儿童出生后只有伊底,直到伊底和环境相互作用时,人的自我才发展起来。有机体必须与周围现实世界相接触、相交往,以适当的手段来满足需要、解除紧张,就在这种适应环境的过程中,自我逐渐从伊底中分化出来。自我按照现实原则活动。自我既要满足伊底的即刻要求,又要按客观要求行事。自我代表的是理性。但自我不能脱离伊底而单独存在,自我的力量来自伊底,自我是用来帮助伊底并力图使伊底得到满足的。为了理解自我与伊底的关系,弗洛伊德作了一个比喻:伊底像一匹马,自我犹如骑手,通常骑手控制着马前进的方向。超我是从自我中分化出来的。自我分成两部分,一种是执行的自我,即自我的本身,另一种是监督的自我,即超我。超我按照至善原则行事,其功能是监督自我去限制伊底的本能活动。超我的监督作用是由自我理想和良心实现的。自我理想是以奖励的方式形成的,当儿童的心目中与父母的道德观察相吻合,他的行为符合父母的道德标准时,父母就给予奖励,从而就会形成儿童的自我理想。良心是通过惩罚的方式形成的,当儿童的心目中与父母所鄙弃的道德观念相一致时,父母就要给予惩罚,从而使儿童在心灵上受到责备,良心受阻。自我理想和良心是完成超我对自我监督功能的不可分离的两个方面。自我理想是自我为善的标准,它规定了自我应该做什么。良心是自我为恶的标准,它规定了自我不该做什么。在人格的三个系统中,伊底、自我、超我三者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以动态的形式相互结合着。如果人格的三个系统保持平衡,人格就得到正常发展。但是,三者的行动原则是各不相同的,所以冲突是无法避免的,三个系统的平衡关系遭到破坏时,个体往往产生焦虑,导致心理问题的产生。

2、偏执型人格又叫妄想型人格,指以极其顽固地固执己见为典型特征的一类变态人格,表现为对自己的过分关心,自我评价过高,常把挫折的原因归咎于他人或推诱客观。偏执型人格其行为特点常常表现为:极度的感觉过敏,对侮辱和伤害耿耿于怀:思想行为固执死板,敏感多疑、心胸狭隘;爱嫉妒,对别人获得成就或荣誉感到紧张不安,妒火中烧,不是寻衅争吵,就是在背后说风凉话,或公开抱怨和指责别人:自以为是,自命不凡,对自己的能力估计过高,惯于把失败和责任归咎于他人,在工作和学习上往往言过其实;同时又很自卑,总是过多过高地要求别人,但从来不轻易信任别人的动机和愿望,认为别人存心不良;不能正确、客观地分析形势,有问题易从个人感情出发,主观片面性大;如果建立家庭,常怀疑自己的配偶不忠等等。持这种人格的人在家不能和睦,在外不能与朋友、同事相处融洽,别人只好对他敬而远之。更多关于偏执型人格的资料请参见1980年《诊断统计手册 》( DSM- )人格障碍12种类型之一。

3、理性情绪疗法:由美国心理学家阿尔伯特·艾利斯(Albert Ellis)于20世纪50年代创立的。理性情绪疗法的治疗整体模型是“ABCDE”,是在埃利斯的“ABC理论”基础上建立的。他认为人的情绪和行为障碍不是由于某一激发事件直接所引起,而是由于经受这一事件的个体对它不正确的认知和评价所引起的信念,最后导致在特定情景下的情绪和行为后果,这就称为ABC理论。

4、意象对话技术:由我国心理学家朱建军先生创立的一种心理咨询与治疗的技术。意象对话是从精神分析和心理动力学理论的基础上发展出来的,这一技术创造性地吸取了梦的心理分析技术、催眠技术、人本心理学、东方文化中的心理学思想等。它通过诱导来访者做想象,了解来访者的潜意识心理冲突,对其潜意识的意象进行修改,从而达到治疗效果。

5、家庭疗法(Family Therapy):又称家庭治疗,是以家庭以对象而施行的心理治疗方法。协调家庭各成员间的人际关系,通过交流,扮演角色,建立联盟,达到认同等方式,运用家庭各成员之间的个性、行为模式相互影响互为连锁的效应,改进家庭心理功能,促进家庭成员的心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