叛逆的青春

2015-04-28 15:16:20  网络

                       一例疏导青春期逆反心理的案例报告

一、案例描述

小李,男,14岁,某中学初二学生,独生子。父亲在外打工,和孩子交流很少。小李家在农村,父母为了锻炼他,把他转学到金湖县城读初二,开始其独立的寄宿生活。小李的个人生活自理和适应能力较强,同学关系也不错。期中考试成绩有所退步,小李的母亲打算到金湖租房住,以便照顾其生活,不再让他住校。得知母亲决定来照顾他,他一反常态。近一个多月来,课堂上常因受不了老师的一点儿批评而与任课老师发生言语冲突,多次当堂与老师大声争吵;在生活区也多次顶撞和故意为难老师,无视班主任提出的合理改正意见,对家人表现出漠不关心的态度,与同学伙伴们交往却基本正常。

心理测验结果:

《症状自评量表》(SCL-90)测验结果:敌对因子分2.8,偏执化因子分2.5,焦虑因子分2.2,总分132

求助者个人陈诉:

父母只关心学习成绩和营养状况,母亲整天重复那几句话,很心烦,现在感觉自己已经长大了,能够独立了,所以父母管的时候,就和父母吵。最近听说母亲打算到金湖租房照顾其生活,听到此消息后,很生气母亲不信任的态度。在学校老师管教时感觉烦,就和老师顶撞。虽然知道这样下去不好,就是控制不住。近一个月来,晚上也常常睡不好,白天上课的注意力也不能完全集中,遇到老师批评时更是忍不住要大声争执一番,对于老师给出的改正意见也无心采纳。一系列的恶性循环感觉非常苦恼,可自己又无法解决,于是前来咨询。

    二、案例分析

(一)综合分析所收集的临床资料,对求助者心理状态进行评估。

1、求助者精神状态:注意力无法集中,情绪易激动、易怒、感觉压抑、痛苦。

2、社会交往:能正常上课,和老师吵闹后影响学习,偶尔会牵怒于别人,学习效率有所下降。

3、相关资料:父亲在外打工,很少回家;母亲教育方式简单,教育内容单调,自身生气时就喜欢摔东西;小李受母亲的影响,生气时宣泄方式很极端。

4、资料的可靠性:可靠。

5、求助者问题的关键点:表面上看,小李对很多事都不满,对批评他的人很反感,并与之吵闹。其背后的实质是:(1)期中考试成绩退步,此时正处于心理敏感期。得知母亲要来金湖照顾他,感到强烈不满,心情变得很差。内心存有“母亲是来监督其生活和学习的,根本不相信他的个人能力”的错误认知。(2)现在正处于青春期,有强烈的逆反心理。

原因分析:

1)生理原因:14岁的求助者正处于青春期。

2)社会原因:①生活事件:期中考试成绩有点滑落,此时心理压力较大,心理很敏感。得知母亲质疑其学习和生活的能力,要来金湖监督他,感到强烈不满,心情变得很差。②社会支持:转学到新的班级,还没有什么要好的朋友,缺乏社会支持系统。③家庭教育:母亲的教育方式简单、生硬,教育的内容很单调,很少关心他的内心需求,其母亲又不善表达,总重复几句话,该求助者心里极其反感,加上自己的性格因素及受母亲暴躁行为的影响,因而生气时,很容易激动、发怒。

3)心理原因:①认知因素:面对心理应激因素,求助者产生了“母亲是来监督其生活和学习的,根本不相信他的个人能力”的错误认知,认为自己已经长大了,不需要大人管教。②解决方法:缺乏有效地解决问题的行为模式,不知该如何与成人沟通和表达自己的感受、需要。③个性因素:性格外向不稳定。④心理平衡能力:没什么兴趣爱好,维护心理平衡的资源少。

(二)鉴别诊断

1、排除精神病诊断。

根据区分心理正常与异常的三原则,该求助者知情意统一、一致,对自己的心理问题有自知力,有主动求医行为,无逻辑思维混乱,无感知觉异常,无幻觉、妄想等精神病症状,因此,可以排除精神病。

2、排除神经症诊断

该求助者心理冲突与现实处境相连,涉及公认的重要生活事件,有明显的道德性质,属于常形冲突,因此,可以排除神经症和神经症性心理问题。

3、排除严重心理问题诊断

该求助者只是在进入青春期后对管教批评他的人反感,且只限于遇到管教批评时容易激动、发怒,并未影响逻辑思维,无泛化,没有对社会功能造成严重影响,所以可排除严重心理问题。

(三)诊断:该求助者的问题属于不合理的认知和青春期逆反心理综合引发的一般心理问题。

(四)诊断依据:

1、求助者出现的不良情绪和对抗行为是由现实因素激发的,因自己个人能力受到母亲质疑,而提出异议,却无济于事。

2、不良情绪持续时间较短,只有一个多月。

3、学习效率虽有所下降,但正常的社会功能未受到严重影响。

4、逆反情绪主要局限在与成人交往过程中,不良情绪反应尚未泛化。

   三、指导建议

(一)主要咨询方法和原理:认知行为疗法

认知行为疗法是一组通过改变思维和行为的方法来改变不良认知,达到消除不良情绪和行为的心理治疗方法。其中有代表性的是阿尔波特·埃利斯的合理情绪疗法(REBT),贝克和雷米的认知疗法以及唐纳德·梅肯鲍姆的认知行为疗法。

逆反心理是指客体与主体需要不相符时产生的具有强烈抵触情绪的社会态度,从结构上看,是认知、情绪和行为倾向三者的有机统一,其中,认知成分是基础。因而,克服逆反心理的根本在于改变认知。

该求助者是一名处于青春期的学生,逆反心理突出。主观上对人对事持有不合理的看法,认为“母亲是来监督其生活和学习的,根本不相信他的个人能力”的错误认知,加之性格偏激,故而常常动怒;客观上,其母亲教育方式简单生硬,极易催生其逆反心理的频繁产生。故而,对其进行认知行为治疗和家庭治疗,可帮助他纠正不合理的认知,学会与父母老师有效沟通。

第一阶段:咨询关系建立和诊断阶段(第1次咨询)

1、咨询师利用言语和非言语行为对求助者充分表现了尊重,热情和积极关注,用爱心和求助者对话,与求助者建立了良好的咨询关系,形成了安全、信任的咨询氛围。

2、通过摄入性会谈搜集了求助者大量的临床资料。

3、对求助者作了《症状自评量表》(SCL90)测试,并将结果反馈给求助者。告诉求助者造成目前问题的原因可能是:一是求助者正处于青春期,有强烈的逆反心理。二是期中考试成绩的滑落,此时心理较敏感,求助者对人和事有些不合理的看法。

4、和求助者共同商定咨询目标。

第二阶段:实施心理帮助的咨询阶段(第24次咨询)

2次咨询:运用合理情绪疗法

1、向求助者介绍合理情绪疗法的ABC模型。

2、把求助者的问题放入ABC模型中去分解,找出其不合理信念是什么。

    3、布置作业。

1)让求助者完成合理自我分析报告(RSA)

2)每天至少花10分钟的时间强化合理信念,如:

①独立自主不意味着我行我素;

②我和其他同学一样,有错误就可能受到批评;

③批评的背后是家长和老师的关爱;

④任何人的成长都离不开他人的关心与指导。

3次咨询:心理剧

1、检查家庭作业完成情况,并给予适当肯定。

2、和来访者一起扮演心理剧。

①让来访者扮演老师,咨询师扮演学生;

②当“老师”善意的批评“学生”时,咨询师做出各种无理挑战“老师”的举动并伴有过激的情绪反映。

③让求助者试着分析剧中“学生”的心理并谈谈自己的看法和作为“老师”的感受。

④咨询师对求助者的分析及感受给予点评,及时巩固合理信念。

3、布置作业。

1)想象一些令人愤怒的情景,当激动、愤怒的情绪产生时,对自己说“停”,并且教求助者深呼吸放松法,反复练习;

2)和同学或老师发生矛盾时,检查自己的认知偏差;

3)用自己的方式记下自己每天做得好的地方,自我奖励,坚持三个月,学会悦纳自己。

4次咨询:家庭治疗

1、对家庭作业完成情况进行反馈,给予鼓励。

2、让求助者和其母亲(其父亲经常不在家)一起回忆与对方发生冲突时的情境,并写下让自己不能理解和忍受的话语以及自己的感受。

3、让双方互换角色模拟情境,并谈谈自己的感受,以及期待对方怎么说怎么做。

4、鼓励双方按对方期待再次模拟情境,并向对方倾诉自己的感受。当求助者出现愉快情绪或其他积极的表现时,咨询师及时给予肯定和强化,促使他体验到更多更深的愉快情绪。(行为矫正技术)

5、布置作业

1)父母要多读一些教育子女方面的书,懂得如何与青春期的孩子相处。

2)就双方容易发生争执的话题,设计对话方式,并进行模拟训练,交流感受。

第三阶段:结束和巩固阶段(第5次咨询)

1、咨询师和求助者一起全面回顾和总结整个咨询过程,帮助求助者巩固疗效。

2、教给求助者与人交往的技巧。首先,以感恩的心与父母老师相处。其次,让求助者懂得尊重别人才会赢得别人的尊重。人与人相处都讲究一条“黄金规则”——“ 像你希望别人如何对待你那样去对待别人”。最后,让其掌握与人沟通的技巧,能将自己的需要和感受建设性地表达出来。

    四、资源拓展

小李的个案是典型的青春期叛逆引起的问题行为的个案,经过半年的辅导,小李自身的抵触情绪有所减缓。《症状自评量表》(SCL-90重测,敌对因子分1.6,偏执因子分1.4焦虑因子分1.2,总分95分。

中学生正处于生理和心理发育的特殊时期,情绪具有非常明显的两级性特点。有时强烈而狂暴,一点小刺激就可以使我们大发雷霆;有时又非常细腻。同时,我们的情绪体验也非常不稳定,经常会从一个极端很快地转向另一个极端。另外,中学生的情绪还富有冲动性,情绪表达上不善于自我克制。班主任及心理辅导老师要及时发现和疏导,让加强情绪修养,养成良好的情绪表达习惯,情绪的表达可以有多种途径,不能一味地靠发脾气来发泄,以至习惯成自然。所以,当遇到矛盾、冲突时,要学会理智地分析出现的问题,并把握分寸,使情绪得到正常合理地宣泄。同时让学生学会调动理智控制情绪的表达,让学生认识到,发脾气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并且情绪是完全可以控制的。人可以做情绪的主人,不能用“我生性如此”作为发脾气的借口,要学习一些调控情绪的基本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