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网络成瘾案例分析之虚拟与现实

2015-04-28 15:20:05  网络

 

    案例:

李新,男,高一学生,小学时期成绩优异,初一时由于哥哥的引导,开始接触网络,后来慢慢沉迷其中。后果可想而知,其成绩急速下滑,伴随着进一步的发展,他对学习失去了兴趣。李新经常流连于网吧和游戏机房。他的家人对他严加看管、切掉网线,监视他读书等,但还是成效不大,李新还是会在上课期间偷偷溜去网吧上网。

李新的父亲做生意,是个成功的商人,家庭经济条件很好,母亲是没有工作,做全职主妇,他们文化程度都较低,都是小学还没毕业。父亲性格火暴,动不动就发火,在家最有说话权,从来都是说一不二的。李新还有一个姐姐,一个哥哥。父亲非常宠爱他的姐姐,而比较忽视李新。他的姐姐目前在国外留学,哥哥在一所高职学校里就读,平时住学校,所以大多时间,在家里的小孩只有李新一个人。李新的父母关系不好,父亲经常责骂母亲,母亲则逆来顺受,所以把气都发到李新身上,对他要求很苛刻。从他懂事后,他开始自卑,开始封闭自己。虽然没有什么形式上的反叛,但是总爱一个人独自呆着。刚开始还好,他还会和同学们有彼此的交流串访,但是自从上初一开始,他就慢慢的开始沉迷网络。到现在为止,他已经不能自拔。

李新的学习、家庭、交际面临困境,案主心理存在一些偏差,外显的安静和无所谓的态度是不成熟的表现,只是为了掩饰内心的自卑。关键的一点是不敢于面对自己的现实生活。

李新这种情况很明显就是典型的网络成瘾问题。李新由于自控率不强,导致深陷网络深渊;同时可能也是想在虚拟社会中找到些许的安慰和得到些许的发泄……“在网上,没有人知道你是一条狗。”这句网民的口头禅反映了网上交际的主要特点:你不仅可以匿名,而且还可以隐匿性别、年龄、种族和社会地位。通过虚拟的世界,以一种虚拟的身份进行交往,使李新得以把自己的郁闷发泄出来;虽然这是一种发泄方式,但同时也带来了负面影响。李新沉迷于网络不可自拔,把现实与虚拟混淆,这直接导致他的成绩下滑,同时也引发了许多的不良事件的出现。

李新的家庭其实是给他造成很大压力,父母关系不和,父亲经常当着他的面骂他母亲,而母亲又把压抑着的怒气转移到李新身上。并且,因为父母自己文化程度低,对李新的学习报以很大的希望。所以李新的身上就承载着期望与怨气这么不协调的东西。李新其实是非常聪明的,小学时期,他成绩优异,在沉迷于网络之前,他与周围的同龄孩子相处的还比较融洽,并没有现在这么僵硬。也就是说,在懂事之后,他在心理上有了一丝的迷惑和矛盾,不理解父母亲的关系,开始逃避父母的关爱,逃避同学;开始自卑封闭自己。进而在接触了网络之后,便很快的陷入其中。在精神上找到了依托,在行为上找到了新的逃避方式。

 从上面的案例可以分析李新迷恋网络的原因,有自身因素、家庭环境、学校教育、同伴群体和社会环境等方面的原因。一方面由于家庭成员的关系疏远度很大,使青少年感觉不到爱的存在,在没有爱的作用下,青少年就转向另一个虚拟的世界寻找爱,寻找被认可、被接受的网络环境。另一方面,由于家长的不恰当的教育方式,盲目的排斥网络,坚决的杜绝青少年接触网络,从而引起他们对于网络的特别兴趣,更加激起他们的好奇心。

从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分析: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曾提出了人的需要层次理论。他认为,人的需要是有层次的,这几个层次由低到高依次是: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网络成瘾的青少年由于自身人格特质的关系以及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影响,很可能在现实环境中不能满足他们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而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人人平等,在匿名的保护下可以畅所欲言,不用担心会受到什么批评或惩罚,还可以得到别人的尊重。在网络上更容易追求到虚拟的成功,使他们富有成就感,满足自我实现的需要。因此网络对青少年有着很大的吸引力,造成了很多青少年的网络成瘾。这同时也可以用精神分析理论来说明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原因,他们在现实中没能得到的满足可以从网络虚拟世界来找到。

(本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