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心重返校园

2015-04-28 16:45:24  网络

一、案例描述

李某,女,13岁,某中学初一学生,身体健康,无重大躯体疾病史,家族三代无精神病历史.

李某父母均为农民,在生李某之前,他们还有一个女儿,在女儿13岁时,因过马路,被迎面而来的车撞到发生不幸,父母悲痛不已,之后便有了李某。李某乖巧听话,学习优秀,深得父母宠爱。特别是母亲,更是对女儿呵护备致,走哪都把女儿带在身边,生怕发生意外。李某也从小就和母亲特亲,有什么话都和母亲交流。在小学,李某的成绩在班上名列前茅,在小升初的考试中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县城初中。

心理测验结果:

《症状自评量表》(SCL-90)测验结果:恐怖因子分2.8,躯体化因子分2.1,焦虑因子分2.2,总分130分。

求助者个人陈诉:

李某主诉:刚走进陌生而美丽的校园时,心情很激动,也暗自下决心好好学习,为父母争光。可是由于自己来自农村,小学毕业同班一起进这个学校的只有两个人,还不在一个班,感觉很孤独。住在亲戚家,很想妈妈。上课时,胸闷、胃不适、呕吐。开始在教室还能坚持,可周末放假结束,要返校时,感觉非常紧张、害怕,不敢进校门、教室门。自己又非常想上学,却无法控制对学校的恐惧,为此前来求助。

二、  案例分析

(一)咨询师观察

李某对自己的情绪和现状有自知力,心理过程协调一致,在提及自己的困惑时比较痛苦,逻辑思维正常,有较强的求助动机。

(二)班主任老师的反映

李某对新的学习环境还未适应,在班上还未交到新朋友,上课时出现呕吐,一堂课能跑出去吐三四次,她妈妈带她到医院全面检查,没有任何问题。周末放假回家什么毛病也没有,能吃能喝,也不胸闷、呕吐。可星期一一上学,进校园就害怕,非要老师来动员、做思想工作才磨磨蹭蹭进了教室,还要妈妈在教室外等她下课。最近三个星期,发展更严重,怎么也不敢进校门,就连校长亲自给她做工作都不能消除她对学校的恐惧心理。

(三)综合分析所收集的临床资料,对求助者心理状态进行评估。

1、求助者精神状态:情绪低落,恐惧、焦虑。

2、社会工作与社会交往:不能走进学校正常上课。

3、相关资料:母亲过于保护孩子;女儿对母亲过分依恋;不适应新的学校生活;不知该怎样交新朋友;不敢进校门,教室门。

4、资料可靠性:可靠。求助者有自知力,对自己的状况有客观的评价,并能认识到自己问题所在,并主动求助。

5、求助者问题的关键点:所有症状的表层都是与对特定环境的恐惧有关。其背后的实质是:过度依赖,社会适应不良,无安全感。

6、原因分析:该求助者自小时,父亲和母亲由于失去了一个孩子,对她特别宠爱,尤其是母亲对她处处保护,生怕她受到伤害,造成了她对母亲过分依恋,遇到困境,不能自己解决,而是害怕、退缩;进入新的环境,不能积极适应,而是消极被动,甚至回避;不能主动、宽容地与新同学交往,而是挑剔同学的毛病。

(四)鉴别诊断

1、根据正常不正常三原则,该求助者知情意统一、一致,对自己的心理问题有自知力,有主动求医行为,无逻辑思维混乱,无感知觉异常,无幻觉、妄想等精神病症状,因此可以排除精神病。

2、由于该求助者冲突与现实处境相连,涉及公认的重要生活事件,有明显道德性质,属于常形冲突,因此可以排除神经症和神经症性心理问题。

3、由于该求助者的反应强度不甚强烈,反应也只局限上学范围内,没有影响逻辑思维等,无泛化,没有对社会功能造成严重影响。从病程标准看,病程只有1个月,所以可以排除严重心理问题。

(五)诊断:该求助者的问题符合一般心理问题的诊断标准。

(六)诊断依据

1、由学校适应不良因素产生内心冲突;

2、不良情绪不间断地持续满一个月;

3、不良情绪反映仍在相当程度的理智控制下;

4、自始至终,不良情绪的激发因素仅仅局限于最初事件,没有泛化。

 三、指导建议

(一)主要咨询方法和原理:系统脱敏疗法

系统脱敏疗法是由美国学者沃尔普创立和发展的。沃尔普认为,人和动物的肌肉放松状态与焦虑情绪状态,是一种对抗过程,一种状态的出现必然会对另一种状态起抑制作用。

根据这一原理,在心理治疗时便应从能引起个体较低程度的焦虑或恐怖反应的刺激物开始进行治疗。一旦某个刺激不会再引起求助者焦虑和恐怖反应时,咨询师便可向处于放松状态的求助者呈现另一个比前一刺激略强一点的刺激。如果一个刺激所引起的焦虑或恐怖状态在求治者所能忍受的范围之内,经过多次反复的呈现,他便不再会对该刺激感到焦虑和恐怖,治疗目标也就达到了。这就是系统脱敏疗法的治疗原理。

(二)主要咨询过程:

第一阶段:咨询关系建立和诊断阶段(第1次咨询)

1、咨询师利用言语和非言语行为对求助者充分表现了尊重、共情、积极关注等态度,与求助者建立了良好的咨询关系,形成了安全、信任的咨询氛围;

2、通过摄入性谈话搜集了求助者大量的临床资料,使求助者得到充分的渲泄,释放内心的恐惧与冲突;

3、对求助者进行SCL90测试,咨询师将测验结果反馈给求助者,结合问题行为做出初步分析,让她了解问题行为的成因;

4、和求助者共同协商制定咨询目标。

第二阶段:实施心理帮助的咨询阶段(第23次咨询)

2次咨询:学习放松技巧

1、向求助者介绍系统脱敏疗法,使之了解治疗的意义、主要过程和方法,消除顾虑和反感,并鼓励她尽量忍耐治疗中产生的恐怖情绪体验,能和咨询师密切配合。

2、通过调整呼吸达到集中意念的目的。要求求助者呼吸时,慢慢地吸气,再慢慢地吐气。吸气时想象把空气中的氧气吸进来,吐气的时候,想象把所有的疲劳、烦恼、紧张通通送出去。

3、让求助者靠在沙发上,全身各部位处于舒适状态,双臂自然下垂。求助者想象自己处于令人轻松的情境。咨询师用轻、柔、愉快的声调引导求助者依次放松前臂、头面部、颈、肩、背、胸、腹及下肢。

咨询师:好,尽量地坐舒适,让你尽可能地放松……现在开始紧握拳头,把右拳逐渐握紧,注意体会紧张感觉,继续保持握拳同时体会右拳、右手、右前臂的紧张感觉。然后,放松……让右手手指放松,感受此时的感觉……。然后自己去试验全部再次放松一遍。再来一次,……”反复几次,达到全身完全放松的目的。

由于求助者悟性较高,经过三四次的练习基本上能掌握放松的技巧,同时求助者也建立了对咨询师的信心。

布置家庭作业:要求求助者在家反复练习,每日一次,每次20--30分钟,直到能在实际生活中运用自如。

3次咨询:建构焦虑等级和系统脱敏

(1)找出所有使求助者感到恐惧或焦虑的事件,让求助者给每个事件指定一个焦虑分数,最小焦虑是0,最大焦虑是100

(2)将求助者报告出的恐惧或焦虑事件按等级程度由小到大的顺序排列。(如图表)

 

 

     

 

1

星期天傍晚收拾书包,为明天的课程做准备

15

2

睡觉时,躺在床上,想到明天要上学,见到老师和同学心里有些紧张、害怕

30

3

星期一早上起来,早饭吃得很少,怕迟到,背着书包离开家

45

4

走到超市(离学校300米远),开始紧张害怕,手心出汗

60

5

走到学校旁的小店(离学校100米远),恐惧加剧,感到胸闷

75

6

走到校门口,头出汗,脸色发白,想掉头离开

90

7

走到班级门口,腿迈不动,胃难受,想呕吐

100

3)系统脱敏

求助者闭上双眼,想象最低等级的刺激事件,当求助者感到有些紧张、恐惧时,停止想象,并全身放松。待求助者平静后重复上述过程,直到求助者如此想象不再紧张、恐惧为止。以下为咨询片段:

咨询师:回去坚持做放松练习了吗?

求助者:每天做15-20分钟。

咨询师:效果怎么样?

求助者:比这里训练稍微差一点。

咨询师:现在开始放松,当你觉得全身已经放松之后,伸出左手告诉我。(五分钟后求助者伸手示意)

咨询师:现在焦虑程度有多少?
   
求助者:0.

咨询师:好。现在我要求你想象一些场面。你要想象得清晰,它们也许会干扰你的轻松,如果你感到紧张、害怕,想让我注意,你随时可以告诉我。如果已经清楚地想象出了一个情境,举起左手让我知道。首先,你想象今天是星期天,天气很好,下午你约了一个好朋友打羽毛球,你们配合得很默契,打了一会儿,你感觉出汗了。(过了几秒钟,她举起了左手)

咨询师:停止想象,刚才的场景你的焦虑增加了多少?

求助者:一点也没有。

咨询师:现在注意力集中到放松上。(停止20-30秒钟,重复放松指示)

咨询师:现在想象时间过得很快,天渐渐黑了,你在收拾书包,为明天作准备。(在10秒钟后李某举起手,等待5秒)

咨询师:停止想象那个场面。在你想象时,焦虑增加了多少?

求助者:大约20分。

咨询师:现在继续想象那个情境。

(在第二次想象中焦虑分仅增加10分,第三次是0分,进入下面一项)

接着让求助者想象高一级的刺激事件或情境,然后又全身放松,反复多次,直到想象着这一刺激不再焦虑紧张为止。如此逐级而上,直到求助者对最高等级的刺激脱敏。

布置咨询作业:回家后继续练习放松,努力让自己很快进入状态;放松状态下,反复想象自己走进校门和教室的情境,直到不再紧张、害怕;可以经常到校门口走走,消除恐惧心理。

第三阶段:结束与巩固阶段(第4次咨询)

咨询师和求助者全面回顾和总结整个咨询过程,帮助求助者巩固疗效。

SCL90重测,恐怖因子分1.6,焦虑因子分1.3,躯体化因子分1.2,总分95分。

此外,咨询师还教给求助者与人交往的技巧,鼓励求助者主动与人交往,更快地融入到新集体中去。

 四、资源拓展

初中新生心理适应问题是指初一新生进入新的学校后,由于和周围环境不适应、不协调,由此在认知、情绪和行为等方面出现迷茫、困惑、痛苦等心理感受,表现为学业跟不上、人际关系紧张、环境适应不良等。本个案在我县中小学生中具有代表性,因为随着我县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家长重视孩子的教育,很多农村孩子纷纷离开家长来到县城就学,有些孩子产生了各种不适反应,如恐惧、焦虑、害怕等。

针对新生的心理特点,为了让他们更好地适应初中生活,更好地度过中学生活,学校可以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帮助学生尽快的适应学校的地理环境;给他们创造认识、了解同学机会;促使他们尽快适应初中的学习。家长多和班主任和任课教师联系,家校合作,共同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