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强迫症的男孩

2015-04-28 17:08:40  网络

 

  他控制不住地一次次起床,来到门口,检查门是否关牢。他知道自己的身体或者是心里,一定有地方出了错。

  他躺在寂静无声的出租屋里,不明白心中的焦躁源自何处。心想,也许是门没关好。他从床上蹦起,赤脚走到门口,使劲拧了拧门把手。

  没错,门是锁着的。

  他返回,上床。十二个小时的单调工作,令他相当疲乏。他多么想美美地睡上一觉。可是,该死的念头又像幽灵一样出现:门,确实关上了吗?

  他再一次从床上爬起,一把拉开大门,然后重重关上,声音大到整幢楼都能听见。他一字一句地告诉自己:记住!门,确,实,关,上,了。

  但是黑寂的夜里,他还是忍不住流下了绝望的泪水。他知道自己的身体或者是心里,一定有地方出了错。

  他多想有人告诉他,门,在他二十五岁的生命里,究竟是何种寓意,令他如此恐惧和不安?

  他试图用孩子气的表演,让同学忽略那些可笑的错误。而他真正的心门,从未向人敞开过。

  这是一个典型的安徽农村家庭,母亲照顾家中两个孩子,父亲外出打工,用来维持两个孩子的学费以及家庭的日常开销。

  晓奇(化名)从来不了解自己的父亲。只知道父亲年轻时很喜欢读书,因为家中兄弟姐妹多,初中没毕业就辍学了。而母亲,温和善良,任劳任怨地耕作,尽全力地照顾好自己和妹妹的生活。

  作为家中的男孩,晓奇所有的时间都用在了学习上。从小学到高一,他的成绩从未落下过前三名。虽然父母从未在言语上给过他任何的压力,但他知道,这是父母所期望的,况且,他还要给妹妹做榜样。

  直到高二,分文理科。原本喜欢文科的他,因为理科老师的竭力游说,他选择了理科班。

  从此,成绩下降,噩梦开始。无论他如何努力,成绩始终在十名左右徘徊。

  头一回,他体验到了力不从心的感觉。

  他苦闷到极点,却无人可说。

  当然,这个成绩令他考取一所普通大学,还是绰绰有余的。他考取了东北的一所大学,念生物工程。

  但这和他当初的梦想有着太大的差距。他曾想自己会念北大,甚至想,自己也许会成为一名作家。

  他感觉到了内心的极度不满意,但他找不到表达或释放这种不满的方法。

  四年,他玩游戏,上瘾一样,在网吧彻夜不归。他开始用孩子一样玩世不恭的口吻与人交流,用无所谓的态度面对挂科补考。

  在这种孩子一样的心态里待久了,也就真的像孩子了。在宿舍,他经常会脱口而出,冒出一些不经大脑、不合时宜且幼稚的话,有时令同学们错愕不已,有时令同学们哄堂大笑。每次说错话,他都会羞愧得想找个地洞钻下去,并在心里纠结许久,认为同学会嘲笑他、轻视他并提醒自己下次避免这种情况。但事与愿违,他越是这样纠结,出错的频率就越高。

  后来,他索性爱上了这种孩子似的表演,试图用这种方式让同学忽略那些可笑的错误。谁会跟一个孩子去较真呢?而他真正的心门,从未向任何人敞开过。

  所以,即使在最容易产生纯洁友谊的学生时代,他发现,自己没有知心的朋友。

  事实上,所有人都认为他只是个贪玩的孩子。只有他自己知道,自己是个戴了面具的假面人。而在这个面具下,他分明感觉到对现状的不知所措和对未来的焦虑恐惧。

  找了三个月的工作,却一无所获。他那么恐慌,这个世界,是否从此对他关上了大门?

  四年的大学时光一晃而过,眼看到了毕业就业的时段。

  生物工程是一门尴尬的专业,似乎什么都学,但又什么都学得不精。放眼望去,人才市场没有一个岗位,是专门为这个专业而设。

  在内心掩藏了四年的焦虑和恐惧,在这个时间,勇敢地冲破了那个假小孩的面具,迫使他和其他同学一样,为就业而奔波、忙碌。

  他算是幸运的。毕业时,他找到了一份不错的工作,是班上仅有的两个毕业就就业的同学之一。

  但没几个月,他放弃了这份工作。今天再回过去看当初的决定,晓奇屡次说到后悔,但要他给出一个当时辞职的理由,他想了许久,坚定地认为是不喜欢在北方工作。

  当他回到安徽老家,母亲已随父亲到江苏某城市打工。晓奇也随即赶到父母身边,他想,一家人总算团聚,如果他能顺利找到一份工作,那应该是最完美的结局。

  但父母始终不理解儿子为什么要把好端端的工作辞掉,言语中难免有抱怨。父亲给了他两千块钱,告诉儿子,这是他最后所能为儿子做的事情。

  晓奇租了一间小屋,开始全力以赴地找工作。遗憾的是,工作没有想像的那么好找。第一个月,他尚有信心,第二个月,他开始沮丧,而到了第三个月,日子就变得煎熬起来。

  两千块钱,他一分掰成两分用,这是他三个月的房租、一日三餐以及求职费用。

  可是,工作遥不可及。心里的那份焦虑与日俱增,这个世界,是否从此对他关上了大门?

  某一天,当他满心无望、一身疲劳地回到家,准备先睡一觉,却忘了门是否关好。他起来查看了一下,是关好的,然而刚躺到床上,他又强迫自己起来检查一遍。反复数次。

  他起先也没太在意。但这种状况开始频频出现。

  他发现,这种状况是有规律可循的:如果这一天,他受够了用人单位挑剔的目光,和判官一样的审问,他的情绪会落到低点。那么毫无疑问,这种强迫行为会有加重趋势,一夜会重复检查五六次,方能勉强入睡;如果这一天,他受到别人的赞美,哪怕是无意的,他的心情也会变得很好,脚步也会变轻快,那么强迫行为会有所减轻。

  他上网搜索相关知识,知道自己的这些变化是有科学依据的。那么,他认为,尽快找到一份工作,也许是减轻这种行为的最好办法。

  可是,工作,在哪里?

  看着科学严谨却毫无生命的流水线,多么想冲破这道玻璃门,去大口呼吸一下阳光下的空气。

  就在两千块钱快用光时,他收到了杭州某公司的面试通知。之前,他曾在网上向这家公司投过简历。

  仿佛是阴霾已久的天空,射下的一道久违的阳光。晓奇打点了简单的行装,开始了在杭州的生活。

  这是一家规模相当大的劳动密集型企业。晓奇的工作岗位,只是流水线上众多螺丝钉中的一颗。但他的岗位比流水线上的其他工种更重要一点,因此要求也更严格一点——这是一个自动化操作的无菌灌装空间,在这个大约四平方米的封闭空间里,他只需要控制机器,不让它出错——尽管是一种不需要脑力的机械控制,但晓奇的本科生学历才令他获得了这个岗位。

  每天的工作时间是12小时,这个岗位,由晓奇和另一个人轮流倒班。

  他的薪水和基本工资+计件工资+加班费组成,一个月可以拿到5000元以上。这对于经历了艰难求职经历的晓奇来说,是一份不错的工作。

  他给自己租了房,买了3G手机,买了电脑。

  但工作的新鲜感过去后,他感到了明显的压抑。那个狭小的密封空间,令他透不过气来。他将时间设置成3个段,替每个时间段设置一个目标或希望。比如,从8点开始,他盼望着12点的到来,那是吃饭的时间;吃完饭,他开始期盼下午4点,那是可以和同事聊几句的时间;之后,便是晚间8点——那是最值得期盼的时间,是下班的时间。

  25岁的晓奇,就被这样困在这个狭小的空间,做着无聊的等待时间的游戏,一天又一天。无聊至极的时候,他透过密封玻璃,看着科学严谨却毫无生命的流水线,多么想冲破这道玻璃门,去大口呼吸一下阳光下的空气。

  终于,工作出了错。其实,是机器出了错,但晓奇却没有及时发现。流水线上,一颗螺丝出了错,势必会影响整道工序。意料之中,晓奇受到了工友们的指责。

  或许,这只是普通的生产事故,但晓奇不这么想。他不停地想,为什么别人没出错,偏偏是我出了错?

  这个想法像是一道无法解除的魔咒,在他的脑海里不断出现,令他压抑、痛苦。

  在出现两次同样的失误后,晓琦假小孩的面具再次被戴上——只要一出错,他先发制人,像孩子一样大声地叫嚷:又打飞机了(打飞机是工友间流传的一种出错的代名词)

  是的,大人怎么会计较一个孩子的过失呢。晓奇又貌似心安理得地躲在了这个假面具下。

  他时而像孩子一样滔滔不绝地讲话,那是在掩饰自己的不安;时而,他陷入情绪的深渊,甚至绝望到想死,而这种情绪的引发,仅仅是因为别人的一个眼神,或是自己一闪而过的不合理想法。

  更令他绝望的是,本已有所缓解的强迫行为再次出现,并加重。

  在他租来的房子里,他睡下,起来,睡下,起来,反反复复,不停检查,不停关门,无休无止。

  尾声:他向公司递交了辞职报告。他不知道这次辞职的举动,会不会像第一次辞职一样,令他后悔。然后,他走进了省立同德医院的心理科,向心理医生勇敢袒露了自己的内心——尽管他有时候觉得生活缺少意义,但仍在积极寻找方法,令自己健康地生活下去。

  心理学堂

  人人都“强迫”?

  强迫症又被称为强迫性神经症,或被称为强迫性障碍。它是一种以强迫症状为主的神经症,其特点为有意识的自我强迫和反强迫并存,两者强烈冲突使患者感到焦虑和痛苦。临床以强迫观念、强迫意向和强迫动作为主要临床表现。

  生活中的每个人都可能存在强迫行为,比如,出门后老是觉得没有关门,煤气没有关好,再折回家中察看。杨春玉医生说,这并不构成强迫症的诊断,临床上,强迫行为达到一定次数,并在强迫与反强迫的冲突中感到痛苦,才可以考虑诊断的成立。

  |采访手记|

  和男孩面对面

  他捧着一堆药,从省立同德医院心理咨询科走出来。我问他,能否接受我的采访。出乎我意料,他爽快地答应了。要知道,要说服一个神经症患者接受采访,并不是件容易的事。

  他刚被诊断为强迫症。

  他的主治医生,省立同德医院的杨春玉认为,他有明显的强迫与反强迫行为,并为此感到精神上的痛苦,而且他的自知力非常好,对自己的病情认识清楚——以上三点,是临床上判定强迫症成立的三个必不可少的条件。

  聊那些控制不住的强迫性思维,和毫无意义的强迫行为,聊自己的求学过程,聊现在令他压抑的工作环境及无法正确处理的人际关系,等等。

  在他讲述的过程中,我的思绪也被慢慢厘清。一个出身贫寒、被寄予过太多期待的少年,经历了高考的失利、就业的艰辛及目前工作的失意,他的内心一直被焦虑控制。早些时候,他戴上了孩子般的人格面具,他沉溺于网络游戏,不过是内心焦虑的一种表现或释放形式。后来,焦虑与日俱增,多到这些形式再也承载不了,于是,焦虑如同一个魔鬼,不知不觉中控制了他的日常行为,比如关门。

  这种推测得到了杨春玉医生的部分认同。她说,某种程度上,强迫行为是内心焦虑的一种投射。在多年的成长经历中,这类患者养成了小心谨慎、反复思考、过分担忧等性格特征,当遇到现实的强烈刺激时,内心的担忧、焦虑便以毫无意义的强迫行为表现出来。

  当然,杨医生还提醒,强迫症的病因到现在仍是个未知的谜,所有的推测只不过诱因——除去社会心理因素方面,遗传、曾经的脑部损伤都可能是强迫行为发生的诱因。

  男孩和我聊了两个小时。聊完后,他只身走向公交站台。他的辞职报告还有一周才能生效,一时半会他还无法离开那个狭小的、密封的空间里。我不知道他辞职的决定对不对,却衷心希望他的内心得以成长和强大,再也无须用这种逃避的方式对抗焦虑。

    他很快消失在人群中。街上人来人往,谁也不知道,他是一位患强迫症的男孩。

  (本文来自网络)